水浒新解丨宋江骗卢俊义上山背后的小九九

中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在水浒传中,宋江是一个枭雄。

有人会说,宋江文不成,武不就,加之面如黑炭,浑无英武之气,就是一个土匪头子,如何称得上枭雄?

这话说的大抵也没错,要按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时提出的那种标准来看,宋江自然是大大的不够格。但梁山本就是一个山贼窝,其所对标的也非三国时期的各镇军阀。

换言之,宋江在水浒中不是去打天下的,而是混江湖的。

混江湖需要的是什么?讲义气、够仗义,这两点宋江都做到了。他虽不是富甲一方,但仗义疏财,江湖朋友有什么事,也一定会竭尽全力帮助。

如晁盖一伙劫了生辰纲,宋江纵然发觉,也竭力替晁盖遮掩。基于此,他的朋友也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既能降服李逵这等粗俗汉子,也能让柴进这等贵族心悦诚服。从各路草莽纳头便拜之上就能看出宋江笼络人心之手段。

昔日,刘邦在平定天下后就说自己比项羽强的地方在于会用人。会用人的才能成为老大,很会有人的人才有资格成为一方巨搫。

在梁山人之中,几乎什么样的人都有,狗头军师,妖术师,猛将,闲汉,渔民,马夫,雕刻家,小偷,酒店老板等等等等。可以说,四大名著只有水浒传将形色各异的人塑造的如此丰满,且塞到了一起。

那么这些人对宋江而言意味着什么呢?是政治资本。

在浔阳楼上,宋江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这首诗写的很出彩,在通篇水浒传中,应该是最为重要的一首诗。如果没有这首诗,宋江不会上梁山,梁山也不会如此壮大,不会接受招安,自然也就没有后来的事了。

这两句诗被认定为反诗,宋江因为下了大狱围绕着这首诗,通常有两种解读。

一种解读为宋江潜意识希望将来能够做成比黄巢还大的功业,到时候就能嘲笑黄巢的未尽之功。这种解读就带有诛心的意味了,因为黄巢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事业比他成功,不就是想要自己当皇帝或者一镇诸侯么?

而另一种解读是,宋江认为黄巢做的事非丈夫之事。他宋江想做的是能匡扶社稷,甚至是再造玄黄之人。

来回顾下北宋末年的光景。在经过一些列的变法失败后,北宋的土地兼并、军武孱弱、豪族强横、机构臃肿等等让这个看过去富庶的国家已有了倾颓之貌。

如没有中兴之主出现,北宋即便不亡在金人手中,也会被农民起义给打垮。

宋江这等人物,自然更能看到王朝的腐朽,而他心中依然对这个国家抱有期望,且认为官家不惠乃是奸臣蒙蔽所。故而我个人倾向于第二种解读。因为只有这样才解释的通宋江接受招安,以及征大辽、王庆、田虎、方腊等等一系列军事行动。

以及作者施耐庵在写完水浒传后写过两首诗,分别是:

(一)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但见肥羊宁父老,不闻嘶马动将军。叨承礼乐为家业,欲以讴歌寄快文。不学东南无讳日,却云“西北有浮云”。

(二)大抵人生土一丘,百年落个得齐头。扶犁安稳尊于辇,负暴奇温胜似裘。子建高才空号虎,庄生放达以为牛。夜寒薄醉摇柔翰,语不惊人也便休。

这两首诗表面了施耐庵希望天下有明君清官治世,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而他自己则希望能够安生与山野,甘当一个“无名”之人。

还有一个民间说法是,张士诚起兵反元的时候,施耐庵为其军师。后来张士诚降元,施耐庵在谏而无果之后弃官而去。

无论是诗还是他的经历都明显的反映出,施耐庵是颇有国士之风的人。这样的人心里绝对不会有造反的念头。

金圣叹说过,大凡读书,先要晓得作书之人是何心胸。施耐庵显然将自己的心胸代入到了宋江的身上。

故而,如果将宋江定位为一个有抱负的人,那么他所做的一切显然就是为了让自己更有政治资本。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如果只想浪荡江湖的人,是不会博得“及时雨”与“呼保义”这样的名号的。

也就是说,宋江早有在朝堂一展抱负之心。

而他上梁山后,就将梁山当成了新的政治资本,后来晁盖身亡,宋江成为梁山上实际上的领袖,从那时开始他的心中就出现了“招安”二字。

不过,他也知道自己的出身低微,梁山过往形象不佳,即便朝廷愿意招安,梁山一伙也多半得不到重要。怎么办呢?宋江想到的办法是找一个有大名望的人成为梁山名义上的主人,以提升梁山的段位,为招安增加更多的筹码。

这个被选中的人是卢俊义。

却说,梁山上有许多人并不是真心想上山的。如林冲是走投无路上的梁山,霹雳火秦明是因为一家老小被杀,在花荣允诺将妹妹嫁给他之后才答应上山。

安道全、萧让等要么被骗,要么被强掠上山。至于呼延灼、索超、关胜等等冠军,更是因为吃了败仗不得已上山。

梁山从一个小山寨到将,壮大是依靠着各种山寨兼并与拉人头。要是大家都真心实意的穿一条裤子,莫说读者不信,即便是施耐庵也会觉得不靠谱。

那么,卢俊义对宋江或者说对后来的梁山而言意味着什么呢?原著中宋江是这么说的:

“北京城里是有个卢大员外,双名俊义,绰号玉麒麟,是河北三绝,祖居北京人氏,一身好武艺,棍棒天下无对。梁山泊寨中若得此人时,何怕官军缉捕,岂愁兵马来临?”

仅从原著中看,宋江是看中了卢俊义的名声与本领。这点是说得通的,比如在梁山中,真正的将略人才实际上并不多。而且宋江在声望多源自于江湖,在朝堂上只是草莽反贼。如果卢俊义上山,就等于又有将略之才,又有名达之士,无论是将来的征讨四方还是与朝廷谈判招安都有了更好的政治资本。

我们甚至可以将把卢俊义弄上山与奉为山寨之主分开来看。前者是一个山寨之主与抱负之人所很自然做的事,那时的宋江想的是为山寨招揽人才,以及为未来的受招安增添筹码。更为重要的是,宋江试图在为招安派增添更多有分量的人。

因为在梁山之中,不愿意接受招安的人有很多,江湖草莽醇酒江湖。他们无心向腐朽的朝廷效力,更无心走出那一方水泊。正是沟渠欲引明月照,奈何明月向江湖。

在卢俊义上山之后,宋江推卢俊义为山寨之主的原因书中也写的很清楚:

“非宋某多谦,有三件不如员外处。第一件,宋江身材黑矮,貌拙才疏;员外堂堂一表,凛凛一躯,有贵人之相。第二件,宋江出身小吏,犯罪在逃,感蒙众弟兄不弃,暂居尊位;员外生于富贵之家,长有豪杰之誉。第三件,宋江文不能安邦,武又不能附众,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寸箭之功;员外力敌万人,通今博古,天下谁不望风而服。”

宋江从相貌、出身与本领三个方面否定了自己,并且推了卢俊义一把。

然而这段也是民间争论颇多的地方,有说法是宋江以退为进,实际上是逼迫卢俊义走到悬崖边,要他把话说死。但私以为,此时的宋江内心是有些矛盾的,矛盾来自三方面。

第一,施展抱负自己需为山寨之主。

第二,卢俊义当山寨之主的确利于被招安

第三,晁盖的遗愿以及梁山兄弟的心之所向

可以说,无论是他还是卢俊义当山寨之主,都无法让所有人都满意。如果说他完全心甘情愿的将山寨之主让贤于卢俊义,未免就有些虚伪了。这并不是一个身怀大抱负的人正常的思维模式。但晁盖的临终之言让他无法完全的左右局势。所以,水浒传的这一段才会写的如此的矛盾与纠结,甚至还带有一丝的阴谋论。

结果是,施耐庵又为这种纷争添加了两场战争,以此来决定谁为山寨之主。

而对于卢俊义来说,这梁山之主是万万不能当的。其一在于,他上梁山太晚,江湖之中固然不是以资历排位,但多少都带有点先来后到的意思。

其二是,宋江发“山寨之主”的牌早已不止一次了,如呼延灼、关胜等都被宋江那句“奉将军为山寨之主”给忽悠过。

其三,这造反是死罪,自古匪首多劫难,以后即便是招安,朝廷要是想秋后算账,第一个瞄准的就是带头大哥。卢俊义何等人物?如何肯接下这烫手山芋。

左右一盘算,当山寨之主半点好处都没有,那还抢什么果子吃。故而卢俊义每每推脱宋江的“好意”,其内心大概也在狂叫:“兄弟,我是真不想当老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