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水浒,窥探不一样的宋朝一

我喜欢宋朝,是因为宋朝的文化,人文,民众生活的氛围。

所以,读《水浒传》也可以看作宋代生活的一面镜子,可以从中一窥宋代的真实历史与社会风貌。比如书中对宋代人物的艺术描绘,如高俅,李师师等等;对一些运动娱乐项目的描述,如蹴鞠、相扑等等;还有宋代人的生活,如对宋代酒、茶、肉的记载描写等等。须知,《水浒传》的写作背景正是北宋王朝崩溃的前夜,宋人生活的丰富多彩可见一斑。宋代在中国历代正统王朝中是一个独特的王朝。陈寅恪先生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两宋是中国历史舞台上登场的正统王朝里统治疆域最小、对外武力最孱弱的一个,但它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繁荣的“清明上河图”、中国文学史上的高峰宋词、中国科技史上的四大发明有其三、帝制社会最为开明完善的文官制度和周密的司法制度。它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儒学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开明廉洁。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

但是,三百二十年的宋朝在与辽、西夏、金、蒙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败多胜少,最终一亡于女真,二亡于蒙古。宋人苏轼《晁错论》中写道:“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苏轼死后仅仅二十多年,北宋灭亡。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一幅中国封建王朝时期绚丽的《清明上河图》湮灭在洪流中。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最矛盾的王朝远去的影子。

《水浒传》要表达什么?或许根本不是后人猜测的那么复杂。当然这些只有作者施耐庵先生知道。《水浒传》开头写明时间是宋仁宗嘉祐年间。宋仁宗即赵祯,就是“狸猫换太子”中的故事原型。他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年5月12日),也就是说他年纪比邵雍大一岁。最初名为赵受益,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子,其母为李宸妃。因赵恒所宠信的美人刘氏(章献明肃皇后)无子,赵恒便对外声称赵受益为刘氏所生。宋仁宗是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好皇帝之一,“仁”字是皇帝的美谥。史载赵祯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让百姓休养生息,因此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同时,他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号称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史上有“庆历、嘉祐之治”之称。

但号称盛世的宋仁宗庆历初年,就曾发生重大的政治经济危机,就是所谓“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为了缓和危机,仁宗也任用范仲淹等推行过“庆历新政”。可是新政触犯了许多贵族官僚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庆历五年(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

宋仁宗“嘉祐之治”被后世誉为超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但仁宗时期名士邵雍已经看出帝国盛极必衰的末路。这也应了那句“盛极必衰”的话吧。

施耐庵(约年—约年),名子安,号耐庵。系孔子门生、七十二贤之一施之常后裔,祖籍苏州,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大丰)。父施元德操舟为业,他13岁入浒墅关私塾就读,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授任钱塘县事,因受不了达鲁花赤(蒙古官名,也就是督官)的骄横专断,不久即辞官以授徒、著书自遣。其间施耐庵与刘伯温有交往,曾到青田小住。后来,施耐庵迁回淮安著书,著作有《三国演义》《五代残唐》《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江湖豪客传(即水浒祖本)》。

元至正十三年(年),张士诚在白驹起义。起义初期,张士诚曾到淮安登门造访施耐庵,请其出山。施耐庵以母老妻弱,子女婚嫁,债务未偿婉拒,只让其次子随张士诚。自己避去东京著书,完成水浒传简本(映雪草堂本),并进一步润笔到袁无涯本71回以后。元至正十四年(年),东京寻归后,施耐庵从淮安回到白驹创作水浒传70回本,著书赠女之后入张士诚幕,在白驹关帝庙刻印兵书(水浒传70回本)。元至正十六年(年),张士诚占据苏州,施耐庵隐居在苏州写兵书(梅本后50回)。其间张士诚第二次请施耐庵,施又拒之,只让其侄儿跟随张。不久入张士诚军。元至正十七年(年),十八人(有高启、杨基、倪云林、施耐庵等人)雅聚之后,施耐庵转战浙西。施耐庵、刘亮在白石山与鲁渊相遇相交,参与谋划三打严州。元至正十九年(年),三打严州失败后,施、刘、鲁三人都离开张士诚部队,施耐庵带新收门人罗贯中回白驹隐居芦苇荡著水浒(吴从先读本)。张士诚又第三次请施耐庵,施拒绝,让其孙施述元(施彦明之子)随张士诚。

元至正二十一年(年),施耐庵又参加张士诚部队。元至正二十五年(年),施耐庵作《秋江送别》赠刘亮、鲁渊。之后,施耐庵离开张士诚部队,访友寓居江阴,叹王勃怀才不遇改名子安(王勃字子安)。这期间,施耐庵还多次拒绝朱元璋的邀请。因为出版梅本水浒传,朱元璋命人捉拿施耐庵,施耐庵离开江阴。元至正二十七年(年)秋冬,施耐庵回白驹续写袁无涯本水浒传。刘伯温到白驹拜访施耐庵。施耐庵为了躲避朱元璋又去淮安,在其三子施彦才家著书。明洪武元年至洪武二年(年至年),施耐庵京陵入狱7个月,释放后回淮安,因为年老体弱,自删征田虎、王庆故事,召集罗贯中等门人帮助其校对水浒,完成百回本水浒(介子园本)。之后,施耐庵继续创作征田虎、王庆故事,仓促完成袁无涯本(田虎故事尚未完稿)。罗贯中带着施耐庵书稿远走闽南。施耐庵在生命的最后时期作自传小说《志余》,即家谱中《耐庵小史》。最后居淮安卒,享年74岁。施耐庵去世后临时安葬在淮安。若干年后,其孙施述元移柩南葬白驹西落湖,次年王道生(讳谕字道生,施耐庵淮安邻居)作《耐庵墓志》。

丹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