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

白癜风是否传染用什么药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50616/4639940.html

《中国古典小说课》

周汝昌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清代沈谦《红楼梦赋图册·海棠结社赋》

清代佚名《彩绘全本西游记》

周汝昌先生课讲得好,早在四川任教期间即有口碑。当年的华西大学学生在回忆中说:“周老师上课时一口京片子,讲得抑扬顿挫,娓娓动听。有一次周老师说中国语言这个宝库,其中有无穷无尽的源泉,有魅力无比的珍宝。”“周老师用英语上课,一口流畅悦耳的英语,我们听得如痴如醉……”年北上调动之前,四川大学给出的鉴定公函,强调周汝昌先生是最会讲课因而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周先生晚年讲学的风采神情,通过电视留下珍贵影像。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古典小说课》,即是根据先生央视《百家讲坛》讲座音像转变而来的课件文本。虽然讲课时的声音、手势、姿态、表情在文字文本中难再呈现,即兴式的漫谈风格,从容不迫的语气乃至言语中的神韵还在。音像节目经过先生的女儿伦玲女士的完整记录与出版编校者的细心整理,加上后来撰写的书前小引、课后小记、讲后感言的提示、扩充与归结,竟然转换成具有独立价值的专业著述,的确令人欣慰。

求信为本,信美结合的“文本”

周先生的央视讲座,以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为题目。整理后的文本,共有六讲。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书的分量仅有三分之一,先生的主业即红学研究的对象《红楼梦》一书占三分之二。然而给人的感觉,并无轻重不均之感。周先生在开篇“小引”中声明,讲座的重心不放在“传达知识上”,不讲一般性常识,只想“把听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大家一起动脑筋,想问题,并引发出听众以前未曾想到的、新的意义和体会”。通览课件文本后所得到的体验,所获得的启示,所生发的感想,确已超出题目之限。

周先生一直被视为考证派大家,然而先生却极为重视观念的梳理。史官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小说,与追求哲学之真的西方小说本不相同。先生在开篇第一讲,便提出文质之分、信美之别做学理铺垫。先生一再强调,史作为外史、野史、稗史的小说,以求信为本,历史真实基础上的艺术加工,方能使其成为文学作品。先生认为,用小说通俗形式,叙家国兴亡、人间恩怨与天国奇想,也是“四大奇书”称“奇”的缘由。从本源而观,即使在中国的小说传统中,《红楼梦》亦是一个特殊存在。《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亘古未有之奇书”,成为中华文化史上一个最奇特“文本”,原因同样在于信美结合。

方法、观点与精神脉络

重视方法论,是周先生讲课的另一大特点。关于“四大名著”,周先生讲创作方法,讲研究方法,也讲阅读欣赏的角度与门径。众多方法中,先生最重视创作过程的关联、阅读的比较与研究的综合。周先生当然明白,“四大名著”并不在同一个层面,然给人的感觉,是不断强调四者之间的联系。讲《红楼梦》过程中,先生不时指出此书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部小说的前后关联及相通之处。先生以为,《西游记》“石猴”得道与《红楼梦》“石兄”下凡故事有关联,天地人“三才”背景下的历史、社会与文化联系,也是联结“四大名著”的纽带。在与其他三部小说的比较中,先生特别看重《红楼梦》“波浪式”推进的结构特点,重视前三部小说的正面描写与《红楼梦》特殊笔法的区别。先生指出,三部小说正面阅读即可,解读用“一手两牍”笔法撰就的《红楼梦》,功夫主要在文字背后的考证与索隐。《红楼梦》前八十回真本与后四十回伪续的比较,是先生讲解的要点。《红楼梦》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语言比较,中西“悲剧”比较等,同样为先生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