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屠见金翠莲有几分姿色,强娶了她,写了个三千贯的文书给她父亲,是说拿三千贯买金翠莲,但实际上一分钱没给人家,这还不是恶霸?大老婆把人家赶跑了,反过来还找人要钱,按现在说法就是黑恶势力,鲁达惩治他没错。至于郑屠对鲁达礼貌,你要知道这是欺软怕硬,鲁达在老种经略相公处也是深得信任的,老种经略相公是当地的最高长官,鲁达是相公身边人,且有一身武艺,只是脾气直爽,好打抱不平,时常惹些事,所以没有升官,但鲁达大小也是个军官,在古代这种人是不敢惹的,所以郑屠肯定也闻听鲁达的名声,一般情况下是不敢惹这样的主。
郑屠骗了人家一个姑娘。让人家陪他睡了三个月,还欠下三千贯,这种泼皮的嘴脸,关键是契约是真的,法律保护,打官司官府都不能判罪的。其次他为什么态度那么好?因为鲁达是有社会地位的,是军官,这个更能显示这种泼皮的嘴脸,欺软怕硬。在水浒里,最值得称道的人物便是鲁达,拳打镇关西是因先听了金翠莲的遭遇,才出手相救的。对待义弟林冲更没话说,野猪林没有他的保护,林冲死翘翘了,特别是写他临死那一刻,很感人,听得潮声响起,他终有感悟。这便是五台山方丈看出他是极具正义感善良的人,故名鲁智深。
贯相当于现在的万,2-3线城市买个房买辆代步小车绰绰有余了(抬杠的不要说别墅,平米一下的2居室可以买了),按当时米价算,一石=文,1石=94.4公斤,1斤大米算2元,取整的话1文=1元(因为现在大米便宜的也要2.4元,这个就忽略不计,取整吧)。郑屠这厮好无眼力劲,敢在官爷面前显摆其财浑势厚,想那提辖业已过而立之年尚无妻室,挣的那几个鸟钱也未曾置的产业,而区区一个屠户,妻妾成群,还落得好大一份家业,这口恶气,又如何按捺得下,若说耍浑斗狠,这勇武之人自然比屠户胆色壮乎,郑屠之死,死于安乐,而花和尚之勇于单撸擅惯,不足为奇。
鲁智深以前肯定不认识郑屠,但郑屠未必不知道鲁智深,只是他以前没机会巴结。其次,在宋朝,金翠莲确实未必以当小妾为耻,毕竟衣食无忧。但郑屠未出聘礼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三千贯不是小数,真有这笔聘礼,金翠莲的父亲三个月内应该花不完的),在此基础上,他却要追还三千贯,这就是他的不是了。鲁智深恨得也是这一点。不过,鲁智深有个弱点,偏听偏信,很容易上当,要不然也不会在瓦罐寺被骗了。只是从后面金翠莲父女知恩图报这一点来看,在郑屠这件事上她父女没有骗鲁智深。
说虚钱实契的是金翠莲,一面之词可信吗。原文里并没有交代有何实据,就看她们可怜就认为他们说的是事实吗。这就是国人的一大毛病,无限度同情弱者,有什么事都认为弱者是对的。但是事实又是什么谁能说清。菜有菜霸,鱼有鱼霸。镇屠夫号称镇关西。就是肉霸。都是黑社会。都是上面有人罩着。鲁智深做提辖估计早就听过这人恶名,只是拿他保护伞没折。喝酒之后又听说这人恶行,恶名已久的人作恶,哪里还用求证,楼主你会质疑某个陌生人哭述当地某个猖狂的黑老大的恶行,要看证据,要带受害者和黑老大当面对质。鲁智深不会,他直接过去教训,越打越开心,未必没有故意,但绝对算不上善恶不分。梁山上好人不多,鲁智深绝对是。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水浒传里全是些江洋大盗和杀人犯,虽然也不全是混蛋,但多半都是只讲自己那套理由的所谓“好汉”,一方面这是无政府主义的泛滥,一方面这也是人情大于法治的一种境界,试问这帮人得了天下岂能治理好国家?总而言之,儒家思想从根源上就治理不了国家。鲁智深就是一个不讲理的人设啊?你让他去讲理,就不是鲁智深了啊。你见过几个当和尚还喝酒吃肉的?所以,鲁智深不是武松也不是包公,他不会讲理也不会去断案。他就是看谁不爽就弄死谁的人设。如果鲁智深也讲理就是第二个武松了。小说你看的时候,不能都用自己的思想去套。
整个《水浒》宣扬的就是一个义字,理在其次。好汉们多是义字当头,鲁莽行事。这种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命运,成就了梁山聚义,也成就了小说。明明是鲁智深鲁莽杀人,然而成书以来却无人反感深得人心,我以为是正好切合了中国民众总希望有人站出来伸张正义的普遍心理。人权和法治的概念,还相距几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