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更“电视剧你看的是什么?”这种话题,起源还是身边的朋友,我兴高采烈的给她们推荐,她们看着看着就很生气的弃剧了,说不喜欢,说不甜,看不懂电视剧在说啥,说不吸引人。总是有人找我推荐,又总是说我推荐的不好,我搞不懂她们明明跟我品味不一致却还找我推荐的理由,也搞不懂她们到底看电视剧看的是什么。今天就来讲讲,看电视剧,我看到了什么,我为什么喜欢这部剧,我觉得哪里好了。也许看完我的角度,会让你对“电视剧”这个东西有一个新的认知,也许,你还是坚持自己的喜好:看电视只为了打发时间。先说这部最近争议很大的《鹤唳华亭》,几乎我推荐的每一个人都弃剧了,无一幸免。《鹤唳华亭》是一部仿宋剧,为什么叫仿宋剧而不是架空剧,因为它的奠基就是以宋朝为基础,服化道、朝廷制度、名俗风情、宗教礼仪、文化科考等,只有人物和故事是虚拟的。我们都知道,宋朝这个朝代,在荧幕上出现得很少,最脍炙人口的还是多年前的《水浒传》、《包青天》,而且这两部对于宋朝的民情、朝廷、贵族描述得极少。《鹤唳华亭》作为一部仿宋剧,将宋时的朝廷编制、律法制度、君臣之礼、儒道传承、父子纲纪复刻得很完整,就像看《长安十二时辰》盛唐的繁荣,这部剧让我们仿佛近距离看到了当年那个朝代的人,他们遵循儒家文化,恪尽礼仪,克制守节。在宋朝,长辈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你无法反抗你的父母,而你的父母同你一样,不能挑战长辈的威严。家庭和朝廷都是当权者为尊,就是皇子犯了错也有严重的惩罚。作为现代人来看,他们活得憋屈。但是这个朝代尊师重教、崇尚文学、谦卑恭敬,只要你有真才实学,连女子也可以入朝为官,可以成为贵族豪庭的一家之主。说白了,就是敬重长辈、谦虚谨慎,还讲道理。这样的人放到现代,叫做有教养。在真正历史上的宋朝,就是这样的风情,大街小巷的平明百姓都以考科举为光耀门楣的出路,贵族家庭喜好临摹书法,煮茶,聚会,蹴鞠。当然,《鹤唳华亭》要讲的不是这个朝代的名俗风情。在我看来,它讲的是这个朝代的人闪闪发光,可贵的部分:在封建礼教、儒家思想的沁润下,拥有的“仁义重礼的君子气节”。故事之所以发生在皇室,是因为深宫法制最为严格,君臣父子最具备冲突和克制的先天环境。我们听过儒家思想一个最有名的故事:孔融让梨。在现代,孔融让梨是美德,却不强求。但在儒家思想中,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孔融必须要让梨。小孩子只能吃小梨,好的都要让给兄长,俸给长辈。你不让,你就是不自制、不守礼、不谦卑。在那个朝代,孔子要求“自制、礼貌”,董仲舒要求“君臣父子”。所有的人都要能像孔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秩序感,主动礼让,国家才不会有混乱。所以,在《鹤唳华亭》中,皇太子不会反抗、挑战长辈、君王的权威。因为“孔融让梨”的儒家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他对自己有要求,即使再大的委屈,再痛的打击,他都要求自己必须保持“君子”的气节。君子君子,君王之子,身份尊贵又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做事情讲究的是问心无愧,君子始终坦荡荡,小人才会长戚戚。卢尚书在对太子的教育中,有这么几句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立必端正,处必廉方。正直廉洁,不与污浊同流合污,对上忠贞侍奉,对下爱护有加,始终如一,就像廉洁正直的臣子。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不易,有不为亦难!一切文艺,不可为阴谋所用,一旦沾染,精神全无,骨气全无,人亦如此。君王的德行,就是邦国的基石,储君品行端正,国家就会安定,储君内心动摇,国家就会倾斜,一个国家连储君都要使诈伪之术,这个国家就会倾覆。君子行路,不但要提防小人对自己的伤害,更要提防的是,和小人对抗之时,自己对自己的伤害,所以道比术要难得多!“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是儒家思想,意思是,要解决一件事情,就要探究这件事情发生的原理,了解真相,从而找出解决办法。在那个时代,战争、祸事、百姓受苦,最大的原因就是社会缺乏秩序,而秩序要能够让百姓自发遵守,当权者就应该以身作则,法律就应该严格一点,以儆效尤。为了维护和平,当权者创造了秩序和纪律,又迫使自己先做到恪尽、克制。以“善、仁、义”为美德的儒家思想作为教育的根基,让学子们在封建礼教的“压迫”(毕竟条条框框违背天性)中,还能够坚守君子之道。让天下太平的根,一代代传承。皇太子萧定权,作为当权者,渴望为受苦受难的老百姓积极作为,宁可自己挨打受苦也不愿扰乱秩序,违背纲常,挑战君权。这样一个人物,在多次的打压和残害下,始终坚守“真善美”的品德,坚守“千刀万剐只在我,一心为百姓谋福祉”的赤子之心,这是他闪闪发光的个人魅力。PS:太子对太子妃宠爱,无非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他要自己不像父亲那样,做一个负心之人。古代的男女,婚前见不到面,只有君子,才会对娶回来的发妻呵护、尊重。如果可以不娶不爱之人,他当然可以坚守那一个“可待”。但既然被迫娶了,就要行君子之礼。在那样的朝代,没有感情的婚嫁,没有地位的女性,嫁给这样的君子,是多大的幸事?在第一古装剧《琅琊榜》中,赤焰军主帅林燮是宸妃的哥哥,是皇太子祁王的舅舅,他拥有死忠粉7万赤焰军,大捷后功高震主。而皇太子祁王,亲姑姑是晋阳长公主,与林殊、靖王是好兄弟,本人又非常争气,贤德之名远扬。皇帝,在朝中说话,有人可以行封驳事,在军中,也叫不动几个人。所以,七万赤焰军在梅岭全军覆没,朝中广有贤名的皇储祁王受牵连下狱被杀,林氏一族遭到血洗。《鹤唳华亭》中,皇太子萧定权不就是祁王同种境遇么?舅舅顾思林,手握重兵,听说太子被软禁,他可以不出兵,连皇帝都叫不动。表哥顾逢恩,一直跟在身边,想谋取功名为太子助力,被取消科考资格后,违背皇命跑去了军队。皇太子监国,众官员无不听从调遣,出了事,还帮着瞒着皇帝。这个皇帝,如坐针毡,太子不能废,废了,顾思林就不好好打仗了。不废,太子不停在培养自己的势力,说不定哪天就逼宫退位了。这里面唯一出乎意料的,是萧定权这个过分美好的人。他应该面热心冷,装傻充愣,手握风云,但他偏偏要人心,要自己的赤子之心,要父亲的信任之心,要臣子的职守之心,还要那一人的可待之心。你怪他什么都想要,但恰恰这就是这部剧想说的:作为一个“人”,于理于情的自觉追求。这是萧定权未被儒家礼教侵蚀的一小部分,也是被影响最深的一部分:自己深情付之,希望得到回复。规矩而已,更何况,还是制定规矩的当权者,以身试则也不过是示范,要做到何必用心?规矩而已,就你当回事,做到了,居然还要回报。这个人怎么看,都是矛盾的。同样是磕头,别人兴高采烈的磕,皆大欢喜;你非要含着泪磕,还磕的情真意切,口口声声喊着:我磕你不是因为礼貌,是因为真心。没有人要真心,真心是磕给佛祖的,你磕我?想我折寿吗?电视剧不是为讨好观众的一时畅快,那是笑话要做的事。我们更希望看到真实,有优点也有缺陷的人,有好也有坏处的制度,有理由却违背良心的坏事,《鹤唳华亭》要说的,无非是有那样一个美好的人,他经历了很多挫折,很多次被打败,又站起来了。他有悔恨,有埋怨,也有希望和期待,他的心被一次次碾碎,又靠着那一丢丢幻想缝合。他的一生动荡、艰难,但有一点始终没变,那就是要做一个坦荡荡的君子。为了这个原则和底线,他不断的发省,自救,在荆棘密布的丛林中走出了一条血路,最后实现了个人成长,获得了内心的安宁。谁说,个人的成长,一定是要肉眼可以看见的结果呢?成功、财富、家庭和美,这些都不及内心的富裕与安宁,不及胸襟的开阔,内心的豁达,不及心底那汪那从不曾干涸的爱意与善良。很多人想看爱情,陆文昔与萧定权本可以是携手共进的神仙眷侣,但他们始终相隔万里。这大概就是作者安排的精妙之处,个人的成长,多难。很多人,为人父母,四五十岁了,还是巨婴。遇到挫折埋怨命运不公平,责怪孩子不争气,夫妻之间有了矛盾,斗得你死我活。小事处理不好,大事手足无措。陆文昔比萧定权优秀之处,在于她的独立、坚韧和自知之明。父兄被困,她鼓起勇气,找到了能够帮助她的最有权的人,那一点点的情义被太子拒绝那幅画的时候,半路腰斩了。太子不要这幅画,那就是代表这点情义已尽,他不是靠山了。所以她被迫走上了一个人奋斗的艰难之路,要隐姓埋名,靠自己去救。“看着这样的山河,不必登仙,一个人的胸怀也可以无边宽广,不生羽翼也可以无限自由。”曾经的她不追求名利,向往自由,只想世道和平,生活恬静自然。在世道命运面前,她是一个小人物。但当亲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她说“没有能力也要去救”。在没有情义的当权者跟前,沉住气,如履薄冰,她靠自己,一步一个血印,与绊脚的小人、悲催的命运争斗。在困难面前,她却是一个大人物。一个明知自己是蝼蚁却还想拼一拼的女孩,拥有着胸怀天地的胸襟和破釜沉舟的魄力,靠一己之力,为亲人跋山涉水,谁说柔弱的女子不能够保护兄长?有人说,她的人设太稳了,太子还能在他人面前流泪,但她一刻都没有属于哪个年龄的女子应当有的小性子。其实,在为父兄报仇的回忆中,是有的。曾几何时,她在父亲面前撒娇,为了不让手指难看,拒绝为兄长洗衣服,跟几岁的弟弟争糖吃。只不过,在讯息万变的深宫中,错一步就是死,因为有自知之明和懂得审时度势,在得到太子信任和青睐的时候,她也不敢吐出实言。爱是自然的,信任是有的,曾经的失望与绝望也还是在的。这样的两个人,他们明明在一处,却各自成长着,有着自己的世界和宇宙。同样的命运,让他们懂得对方,心疼对方,又提防对方。同样的处境让他们对恬静岁月,白首一心人不敢奢望。矛盾着、决绝着,又不自觉的追求着。在皇帝平日的装束中,我们能看到,宋朝时期道家思想与儒家的融合。皇帝在治国治家时遵从道家的“无为无不为”,顺应时事、万物变化、民意、天道自然,让各路关系维持着一种平衡、相互制约的状态。不会因为喜欢哪个皇子就立为太子,也不会因为哪个臣子想要夺权就马上刺死。道法自然,说白了就是不刻意不强调,减少太多的人为干预,你们斗得你死我活可以,我偶尔拨乱反正,维持下秩序,维持局面的平衡。所以,中书令是齐王的靠山,齐王来争权,太子才能把时间用来反击,而不是太子单方势力壮大。中书令作死后,齐王无靠山,就必须升一个皇后来继续制约太子,太子成长的速度太快了,一个皇后还不够,还得把齐王调回来,再去掉几个太子的帮手,这才平衡。道教有一句宗旨:“求仙问道,济世救人”。对于皇帝来说,在位期间,第一件事是造福百姓,做几件被万人称颂的大事。其次就是,让自己掌握的朝堂不出乱子,不出离经叛道之人。在皇帝心中,“道”只有2条,要么被万人称颂,飞仙成佛;要么死后带着荣光去见祖先。而“术”,则是达成这两种目地的过程。抱着这样志向的当权者,就像高僧,他们隐忍,克制,清静无为,弃情绝欲。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约瑟说过:“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不是我的我不强求,机遇没来我就等着,该蛰伏的时候就不再招摇了,我心态平和,未雨绸缪,做足准备,等天时地利人和时,就是我的时机。机会来了,就要抓住,我应阴阳,顺天道,一切自然迎刃而解。即便如此,我也懂得,事事皆是双刃剑,有得到必然有失去,我也懂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无为,是日升而出,日落而息;是春发夏长秋收冬藏;是不强求,不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无为也是执着、是志向、是取巧方案、是迂回战术;是不和小人斗,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在看豆瓣《鹤唳华亭》的简介中,有这么一段:萧定权坚定地以家国天下的君子准则和小人阴谋做斗争;而陆文昔抛弃捷径,选择获取太子信任,默默守护在萧定权身边,先后帮助他解决了军马案、童谣案,用正当的方式最终使父兄的冤屈得以昭雪,奸佞巨蠹得以伏法。两个小怯而大勇的人,相伴着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个人成长。曾经,有一个小寓言故事,说的是,一块在奔跑中缺了角的方形石头,为了不寂寞,找了很多块石头同行。有椭圆的,有三角形的,有菱形的。他们有的切了方形石头一个角去填充自己的缺口,有的走得比方形石头还慢,还有的石头,把自己的角给了方形石头填充缺口,却磨平了方形石头的四个角,为了鞭策它走得更快。方形石头变成了菱形石头,走得更快了,但它很痛。有一天,它遇上了一个圆形石头,顿生爱慕,想一起走。圆形石头说,我自己就很快乐啊,我不需要伴,也帮不了你。于是,菱形石头为了跟上圆形石头的脚步,忍着剧痛将自己磨成了圆形,但当它成为圆形石头的那一天,它的空虚与寂寞消失了。不再渴望和强求的它,偶然间又遇上了那个圆形石头:“嗨,原来是你”。“对呀,我们步伐一致哎,要一起走吗?”好呀。不用追赶,也不用消耗你,我们的相伴可以很轻松,真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