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塑造的史进,是毫无疑问的性情中人,不说嫉恶如仇,也算古道热肠,结合他的年纪看,颇有年轻人的热血。因而很多人奇怪,为何在听了金翠莲哭诉经过后,他的表现远不如鲁达激烈?究其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有三点。
突出鲁达,推动后续情节发展首先,从作者写作的角度出发,这一章节明显是为鲁达量身打造的。这也是《水浒传》的一贯风格——对部分人物以近似单元的形式呈现。
比如说开篇写王进,其实是为了引出后来的史进。史进前期的故事交代得差不多了,就要由他引出新人物来重点刻画,而鲁达无疑便是第二单元的主角。
史进的人设当时已经立住了,但是读者们对鲁达还不太了解。既然史进已经引出了鲁达,那么作者的笔墨自然要集中在新人物身上,于是一个莽撞、暴躁、好打不平的形象跃然纸上,一下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达的形象产生了,后续剧情便随之展开,史进也因寻找师傅心切,在以为事情平息后暂时谢幕,单元转换就此完成。
简单点说,写作都有主次之分,鲁达既然是第二单元的主角,那么对史进的描写自然不那么多,因而才会给人造成一种史进对此事比较冷漠的错觉。
司空见惯的不平,已经掀不起内心的波澜刚才是从作者写作角度进行的分析,下面我们再回到内容本身,从史进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大胆的人。起初,他厌恶那些所谓的好汉,欺男霸女、劫掠路人,简直就是社会毒瘤,加上史进艺高人胆大,所以在陈达借路时,尽管态度谦卑,史进却丝毫不讲情面。其实想想也是,我一个清白良民,和你们这些臭土匪有什么情面可讲?
但是随后,由于朱武玩了一场漂亮的苦肉计,史进被少华山三位当家的义气感动,从此和他们成了朋友。虽说几个人接触的时候尽量不让外人知晓,但天底下哪有不透风的墙?另外从史进面对官军围剿时直接开磕也能看出,他根本就不怕。之前的低调只是不想断了退路去落草而已。
所以无论从胆识还是经历上讲,金翠莲的所谓不平在史进这里可能根本不算个事。他寻找王进,一路走来,不知见识了多少所谓不平,若是件件都管,怕是没遇见鲁达就得被官府捉了。见得多了,自然也就波澜不惊,更何况他的目的是找王进,完全没必要为了眼中并不大的事去影响自己的既定计划,除非真的让他义愤填膺,不然在这种心境和现实情况下,他都不会贸然出手,充其量也就是拿些银子打发了,别忘了,史进可是在家惹了大祸的。
此外,就金翠莲这件事而言,即便是鲁智深,生气归生气,原本也不至于如此过激。彻底点燃鲁达怒火的是郑屠那个“镇关西”的绰号,按照他的想法,狗一样的下等人,也敢如此称呼?虽然这不关他的事,但小说中这样的情况不是特例。《西游记》中孙悟空听闻艾叶花皮豹子精自号“南山大王”时,同样瞬间炸毛,这或许就是古人与今人的不同思维吧。
基本的处世之道依旧是从内容分析,除了史进的心境和处境外,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要明白一点为人处世,史进就没道理抢鲁达的“风头”。
当时三人喝酒,鲁达是东道主,史进和李忠充其量只是客人。所谓强宾不压主,何况鲁达又不弱,既然是他的主场,自然要以其为主。再者鲁达比史进、李忠都要年长,就更没有史进发号施令的份了,这也算是最起码的礼貌。
此外,鲁达已经怒火中烧,史进也着实没有再拱火的道理,他要么不作声,要么帮忙劝解,毕竟这事花些钱就搞得定,完全不至于杀人,所以一向冲动的史进难得冷静了一回。
以上三个原因不过个人浅见,欢迎朋友们补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