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北京中科在行动 http://pf.39.net/xwdt/180102/5972921.html熟悉《水浒传》的看官都知道,书中所描述的北宋末年,市面上最主要的流通货币是白银。以两为单位的黄金和以贯为单位的铜钱,虽在书中偶有出现,却算不上主力货币。相比之下,白银的流通范围更广、使用频次更高。好汉们行走江湖、消费买单,也莫不是以白银作为支付首选。例如林冲刺配沧州牢城,用白银十五两行贿管营、差拨;宋江初见李逵,也是慷慨赠银十两。按照水浒的这些描述,北宋徽宗年间,市面上最流行的货币非白银莫属。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一、白银的购买能力诚然,白银具备了中国古代主力货币的一切特性,其强悍的购买能力也是让人惊讶。水浒原著(回本)第15回《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公孙胜应七星聚义》中,对一两白银的购买力写得清清楚楚。吴用来到石竭村游说三阮同劫生辰纲,在村中小店,“吴用取出一两银子,……就问主人家沽了一瓮酒,借个大瓮盛了,买了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除了这些打包带走的食物,这一两银子还一同算还了之前吃过的两桶酒和十斤牛肉,最后店主还找了钱。这样算来,一两银子买了三十斤牛肉、一对大鸡和若干酒水。按照现在的物价水平,这些食物价值在元左右。而在水浒原著第26回《偷骨殖何九叔送丧、供人头武二郎设祭》中,也出现了相关的描写。出差回到阳谷县的武松,去向郓哥儿打听武大郎被害的真相,并给了郓哥儿五两银子。郓哥儿想道:“这五两银子,如何不盘缠得三五个月?”如此说来,当时的一两银子,可以供一户贫下中农人家开销一个月。水浒中这两处描写,银子的购买力基本相当,可信度较高。但问题是,水浒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不可能了解到北宋的真实情况,这些描写也许借鉴了当时明朝的白银购买力而写成。那么,在北宋年间,流通货币的真实情况又是如何呢?二、流通的历史真相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是,我国并非产银大国。据史料记载,宋初每年白银产量约为20万两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仅靠银子来支撑整个王朝的经济发展和流通领域,无异于痴人说梦。而另一个事实是,北宋年间的铸币数量上升迅猛。这种钱币,即外圆内方的铜钱。据《宋史》载,北宋太宗时每年铸币达80万贯,到神宗熙宁六年(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个数字攀升到了万贯,远高于白银产量。我们可以大胆得出这样的结论,北宋年间,铜钱才是流通领域的主力货币,产量较低的黄金、白银只能作为辅助货币而存在。因此,水浒中出现大量使用白银结算的描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北宋的货币流通制度,相对来说比较混乱,不仅货币形式没有统一,而且存在民间私自铸币的现象。这简直难以想象。出现在中学历史课本上的、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就并非源自官方,而是诞生于北宋民间。据《宋史·食货志》记载,交子乃四川“富民十六户主之”。即交子是由四川十六户富商共同主管发起。因当时铜钱太重不便携带,四川富商便在民间私自发行了纸币交子。这种流通混乱现象在水浒中也有所体现。书中不仅出现了黄金、白银、铜钱等多种常规流通物,甚至连鲁智深踩扁李忠的金银酒器、杨志押送的十万贯生辰纲,都具备了货币的流通属性。但是,在北宋比较流行的纸币,却在水浒的江湖中销声匿迹。三、纸币的蛛丝马迹纵观水浒全书,并没有直接消费纸币的痕迹,但我们仍可在一些蛛丝马迹中寻找到纸币的影子。在水浒原著第7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中,菜园泼皮请鲁智深喝酒,鲁智深道:“甚么道理,叫你众人们坏钞?”这个“钞”的说法,在书中还多次出现。这说明作为钱币的一种,纸张钞票已经存在于当时的民间口头语言之中。在水浒原著第29回《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中,施恩介绍快活林时说:“……有三二十处赌坊、兑坊。”这种“兑坊”,不仅可以兑换各种j金银,也可以兑换纸币。虽然书中积少有纸币的直接描写,但我们仍然可以判断,北宋纸币的流通性并不逊色于金属货币。宋仁宗天圣元年(年),朝廷正式将民间的交子收归国有,称“官交子”。后因陕西战事,纸币大量发行,致交子泛滥成灾、通货膨胀严重。到梁山好汉活跃的宋徽宗宣和年间,交子已经停止发行,改印“钱引”。朝廷仍是随意增印钱引,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致使纸币价值大跌,严重贬值。南宋时期又出现了另一种纸币“会子”,沿用到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详细描述了元朝纸币的制作工艺和流程,并介绍了纸币的市场流通情况。这直接影响了欧洲纸币的诞生。当然,这是后话了。综上所述,铜钱,甚至纸币才是北宋年间的主力流通货币,黄金、白银只是两种辅助货币。水浒中的白银成为主力货币,并不符合北宋历史,只是受到了水浒成书时的明朝流通现状的影响。参考资料:《宋史》、《水浒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