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浒人物宋江入手,谈谈小说中的投降

北宋末年,爆发了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有关这次起义的故事传说,广泛地流传了大约两个半世纪,到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才把它写成了长篇小说《水浒》。

《水浒》故事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渗入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思想。适应着地主阶级镇压农民起义的反革命政治需要,长篇小说成型的时候,宋江已经被作者塑造为一个投降派的典型,涂抹成一个满脑袋儒家思想的地主阶级代表人物。

小说歌颂了宋江的投降主义路线,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最后接受招安的过程。宋江路线推行的结果,使梁山泊的农民武装变了质被封建统治者用作鹰犬去镇压方腊起义最后落了个“兔死狗烹”。这里面包藏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险恶阴谋,实际上是让各股农民起义军在自相残杀中旗倒人亡,而他们却坐收“渔翁之利”,从而达到镇压农民起义的根本目的。所以,《水浒》的要害是投降,它是通过宣扬投降主义路线,以瓦解农民起义的一部小说。

最初占据梁山的王伦是一个“落第腐儒”,他自私狭隘,嫉贤妒能,实行关门主义,阻碍着起义事业的发展。林冲火并王伦,夺了他的权,是开创革命基地的必要措施,是正义的行动。

接着,晁盖做了梁山泊的领袖。他执行了正确的路线,坚持武装斗争,并在斗争中发展起义队伍。晃盖一上山,立即组织起义军的力量,水陆配合,干净利落地消灭了“进剿”的官军,扎稳了阵脚,稳住了局面。他和吴用、阮氏三兄弟等人亲密合作,屯粮、造船、造军器,操练人马,准备迎接更大规模的战斗。继而通过“白龙庙小聚义”、“三打祝家庄”、“三山聚义打青州”等多次战斗,狠狠打击了贪官污吏和土豪地主,并把李逵、鲁智深、武松、李俊等起义英雄接应到梁山大赛。晁盖任人唯贤,论功排座,明确宣告山寨的胜利“皆托众弟兄的才能”,使得起义军团结兴旺,迅速壮大,为梁山起义事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生晁盖原属地主阶级,但他背叛了本阶级,在起义英雄中颇有威望,“智取生辰纲”的集体斗争就是由他组织和领导的。案情被官府侦知以后,他放火烧了自已的庄院,率众拒捕,决心投奔梁山。晁盖是通过打击贪官污吏、反抗封建官府的斗争实践,从地主阶级的营垒中分化出来而投身于农民起义的队伍之中的,他具有坚定的斗争精神,能够执行正确的农民起义路线。但《水浒》的作者竟然把晁盖排斥于一百零八人之外,并且让他中箭身亡,这完全是出于宣扬投降主义路线的反动政治意图而作的安排。

晁盖死后,宋江窃据了梁山泊的领导地位。他一上合,就把梁山泊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是他修正晁盖的农民起义路线,篡改农民起义军的性质的第一个明显信号。在扩大梁山队伍的问题上,宋江接过了晁盖“招接四方入伙好汉”的旗帜,却塞进了他自己的黑货,大搞招降纳叛的活动。宋江的招降纳叛与王伦的关门主义走的是两个极端,但从路线上看,二者的根本性质是一致的,都是与农民起义的正确的组织路线相对抗的。

宋江迫不及待地设下计谋,首先把卢俊义请上山。卢俊义本是大名府的一个大地主,专与农民起义军作对,立志要使梁山泊“人人皆死,个个不留”,但却被宋江请到了山上。宋江说得很清楚,他就是要让卢俊义来带领梁山好汉“归顺朝延”。他不但看中了卢俊义的所谓名声地位、武艺才干,甚至连卢俊义的身貌仪表也被他认为是推行投降主义路线的有利条件。

后来,宋江又多次对俘获的朝廷军官“亲解其缚”、“纳头便拜”,收罗了一大批降将。在劝说这些军官“入伙”时,宋江所使用的言辞是大同小异的,它的核心内容就是宣布他准备接受招安的投降主义路线。这些军官已经损兵折将,与其回到朝廷被问罪,倒不如权借梁山避难,日后再图升迁,于是,等待招安就成了他们“入伙”的基本条件。

上层人物集梁山,改变了起义军将领中阶级成分的比例,这是宋江为最后实行投降而在组织上所做的准备。宋江还把这些人物安插在重要的位置上,卢俊义坐了第二把交椅,其他人也多在“五虎将”、“八骠骑”之列。宋江已经纂改了晁盖的任人唯贤的原则,而把上山以前社会地位的高低作为排座次的主要依据。所以,一百零八将梁山大聚义,表面看来似乎是起义军兴旺壮大的发展高峰,其实却是宋江进一步推行投降主义路线,把起义事业引向失败的转折点。

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用来对付农民起义的手段,除了残酷的武装镇压以外,还往往采取阴险的政治欺骗的办法。例如南宋时代,封建王朝由于自身的软弱,更多地采取所谓“扶”的一手;创设了“镇抚使”之类的官职,让接受招安者充任,使之镇压所辖地区的农民起义。封建统治阶级对待农民起义的两手策略,使得农民起义队伍中往往会出现招安与反招安两条对立的路线,这是符合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的。比起武装镇压来,招安政策对封建王朝更有利。因而,《水浒》大力歌颂宋江争取招安的投降主义路线,完全是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反起义需要。

小说的第七十ー回,写了ー个“菊花之会”,两条路线的代表人物之间展开了第一次尖锐的正面冲突。宋江召集全体将领,宣布他的投降主义路线:“望天王降诏,早招安”。主张正确路线的起义英雄纷纷表示反对。李逵愤怒地晹翻酒席,大骂起来:“招安,招安!招甚鸟安!”武松沉痛地说:“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鲁智深则用直裰染皂不能洗白的比喻说明“招安不济事”,明确地表示,要招安,就散伙。菊花会上,李逵强烈地反对招安,几乎被宋江杀头,可见两条路线斗争尖锐、激烈的程度。宴会结東时,对宋江的招安主张,“众皆称谢不已”。交锋的结果,投降主义路线占了上风。

《水浒》里的农民起义路线的具体内容,可以用李逵不止一次地宣称过的口号来表述,那就是:“系去东京,夺了鸟位”。起义英雄把斗争的矛头直指最高封建统治者,他们要推翻现有的王朝,打倒现有的皇帝。这条路线,充分体现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革命精神,体现了革命农民在与阶级敬人英勇斗争中的坚定性。

梁山泊里的路线斗争是很激烈的,双方的营垒有个明显的分界:出身下层的和真正从封建阶级当中分化出来的起义英雄们是反对招安的;那些出身上层,对当朝皇帝忠心耿耿,权借梁山避难的人们,则跟随宋江走招安的道路。前一类英雄主要是受剥削、受压迫最深重的劳动人民,现实生活中的贫困与不平,激发了他们的反抗斗争,他们那种强烈的革命精神是极其可贵的。后一类人物就不然了,他们本身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成员,与王朝官府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由于种种不同的原因被迫上山,身在水泊,心怀朝廷;他们只能从切身遭遇和个人恩怨出发反对某些贪官,而他们与某些贪官的矛盾斗争也不过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和那一派之间的矛盾斗争。

宋江依靠着起义队伍中的一大批上层出身的人物,利用了他在起义军中窃取到的地位和权力,特别是利用了起义英雄们由于受到“义气”的束缚而对他的信赖,强制地推行了他的投降主义路线。小说作者在大力宣扬这条反动路线的同时,对起义英雄们的抵制行动也作了一些描述,例如:李连撕诏书,痛打陈太尉,阮小七偷换御酒,李俊、张横杀死俘获的敌将,都还算是比较突出的事例。但是,作者不过是把这些内容摆在陪衬的地位,在鸟云漫天的形势下,他们的抵制并未能扭转局面。

宋江在推行投降主义路线,争取招安的过程中,与封建朝廷进行了一场肮脏的政治交易。他要卖身投靠,也必然要把农民起义军的实力当作他进身的本钱。三败高求、两贏童贯,从宋江的目的来看,是为了打个样儿给皇帝看看,显示显示势力,以便在接受招安的条件上跟朝延讨价还价。结果并不像宋江想的那么美妙,诏书虽然换了几次,但只不过是在“敕令”与“安抚”的语气上有所差别,封建朝廷没有让步,宋江却露尽了摇尾乞怜的丑态。

为了早日得到皇帝的一纸招安诏书,宋江用尽了心机,使尽了种种卑鄙无耻的手段,地主阶级和封建官场中那一套腐敷的东西他都使出来了。我们十分厌恶地看到:他和高俅握手言欢,举杯共饮,低三下四地拜托人家乞求皇帝恩赐招安;他派人带上金银珠宝偷偷地去宿太尉家送贿赂,托人情,甚至他自己还亲身潜入皇帝的姘头、妓女李师师家里去探听门路。这一切都说明,随着投降主义路线的步步推行,宋江这个封建统治者的忠实奴才的丑恶嘴脸,暴露得越来越清楚。宋江有一个暴露的过程,人们对他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

李师师剧照

当诏书下来,接受招安已成定局,他向全体起义军宣布的时候,“当下辞去的,也有三五千人”,许多士兵都不跟着他走了。一百零八将,由于“义气”的维系,暂时还没有散伙。但是,往日那种浩浩荡荡的气象已经不复存在了。在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去征方腊的过程中,一百零八将“十停去七”,死亡大半,剩下来的起义英雄也逐渐从血泊中认清了宋江路线带给他们的悲剧。

宋江推行投降主义略线的结果,不但断送了梁山泊的农民起义事业,最后也断送了他自己。当他给封建统治者效过犬马之カ以后,还是被御赐的毒酒杀害了。他临死还表白说:“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至死不忘投靠皇帝。至于立庙封神的尾声,一方面,不过是封建统治者尝给料江这个忠实奴才的一点最后的精神安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布下新的钓佴,以免让宋江的可耻下场堵塞了其他人接受招安的道略。

从《水浒》所描写的农民起义事业的发展状大和走向失败的全部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武装镇压,扑灭不了梁山泊的革命烈火,宋江的投降主义路线却瓦解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路线决定成败,路线决定一切,这是我们从《水游》这部反面教材中得到的启示。《水浒》的全部内容,贯穿着宋江的投降主义路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最后受了招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