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讲武德呀中国古代军事介绍特别篇

北京最好酒渣鼻医院 http://m.39.net/pf/a_8733710.html

(特别篇,献给每一个人,也献给每一作为人类一员的你)

国家机器是由无数的部门与官吏相结合,互相配合,互帮互补,又各司其职所而组建成的庞大整体。

其实,不管怎样,从原始社会起人类就是群居动物,各司其职互帮互助,但,有自相残杀……每一项运动都离不开编制。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自有国法,家更有家规,编制便是超于主观存在,性质中立的客观框架。

军,也自有军法。

编制

拿生活比作军队,便就是你叫什么,哪个班的,几年级,哪个学校的,哪个市,哪个省,哪个国家,哪的星球的……若说兵法是让你怎么去赢,而编制就是兵法的基础,也就是赢的基础。

构起框架,你才知道哪块砖塞哪。

(1)什伍

五人而伍,十人而什,百人而卒,千人而率,万人而将,已周已极,其朝死则朝代,暮死则暮代,权敌审将,而后举兵。

中国自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商起便有了完备的军队沿传至周都是用的上文的什伍制。无人为一伍,两伍为一什,十什为一卒(所以不要再说别人无名小卒了),十卒为一率,十率为一将……

人类的纷争与残杀,在千年前就开始的吧。

若看电视剧中英姿潇洒的将军们总是拔起宝剑,跟自己的将士,口中大喊:“杀呀”(见瓦坎达和洛汗王国)。

在军中调度是十分严格的,每一项军种都有自己去的地方,而军的整体一般分为左、右或左、中右、几部分,各自有各自的方向性,除特殊情况不会盲目冲锋。(当然特殊情况,朱棣皇上都冲出去了,小兵哪有不敢冲的)

当然到周时期军队都变成了战车兵(????),据《司马法》记载,一辆车为一乘,一乘为十士兵,七个在车上,三个在车下,20奴役干杂活,其中到底是五名杂务和十五名参战还是都管杂务尚存在争议。

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每5乘编为1队,由仆射(这个字读ye,第四声)指挥;每两队由"官"指挥;每10队编为"卒",由"卒长"指挥;每2卒编"师",由"师氏"指挥。师便是周军队的基本单位。

西周最强盛时期有14师,共计人的样子。处于早期王朝,军队大都由车兵组成(真的没想通,现有车再有步兵?)步兵、骑兵还未独立成为兵种……

(2)乱悠悠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仅仅是把步兵和骑兵单独列出,而编制还是按周的来的,而战车也与步兵混编在一起。依然是一种重要兵种,“车骑将军”和象棋里的车便是这么来的。

然而到了秦汉,只可以用一个字形容——乱

以部为基本单位,也可以叫“校”或者“营”,除了部这个基本单位其实啥用都没有,部的人数不确定,多则几万,少则几百。

部上下的编制都不确定,上由朝廷委派的将军根据任务内容挑选几个部成为一军,;而下面则根据不同的任务分为几个“曲”组成,也是不确定的,军中唯一确定的官职便是校尉(管理部),军候(管理“曲”),屯长(五个人……相当于伍长),队率(与屯长相当,却有五十人管理)。

曾经我专写过文章讲王阳明,心学的编制讲究变,而张居正正是抓住这点挽救了明朝。兵法中变便是最高境界,杂乱之中自有方圆,灵活变通,又实用有佳,相于为万法空相,空相又可为有相。

我想自称汉人,大汉也早被遗忘了吧。

我们总知道,我们是大汉子民,不是大秦。

(3)更乱

三国两晋原本趾高气扬的部地位逐渐下降,而曲则变成低贱的将军护卫队,主要是亲兵。最后干脆部和曲同等地位,军因为将军的日益征讨也逐渐缩小。

三国两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但我想黎明前总有黑暗吧。

汉人总以高高在上自诩,但比起北朝的少数民族,也许游牧的他们比农耕的我们更有秩序吧。

北魏时期也是以队、幢、军3级为基本编制。但据说军仅千人左右,则或许是人左右为队,以上3队1幢、3幢1军。指挥官分别为军主、幢主、队主。军以上编制不固定,根据战时需要组编由"统军"、"别将"、"都督"等指挥。

这是官方给出的史证,我总是像吧,战争若在主观战场上是利,总归是失败的吧。

为了赢,才是战争;为了活,才是战争。

(4)改革

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对传统军队编制的改革力度较大。

皇帝便是六个柱国大将军(怎么跟魔戒五巫一样),一柱国两将军(共12),一将军两开府,此处跟以前将军出征不同,是军职(24个),一开府两仪同(四十八个,每个0人)

注:此处作者懒,以仪同为单位便可以算出以上所有编制的人数,开府指挥军(或团)0人一下因任然是什伍制,尚未考证。

(5)隋唐五代宋

隋唐的欧洲正处于黑暗中世纪,纵眼世界,唯能与唐并驾齐驱的只有海风凌冽的君士坦丁堡还矗着吧。

由南北朝的混乱,中国真正走向了辉煌,包括军事。

唐朝的军队编制十分规整,各地有折冲府组织并训练士兵(相当于现在各省市的军营)统帅为折冲都尉,副手为果毅都尉,下属4到六个团,到个人。

一团,长官校尉,下属两旅

一旅,长官旅帅,下属两队

一队50,长官队正,下属五火

一火10,长官火长(同时延续千年的伍消失了,火成为最小单位)

很久没看到这么详细的分列了吧,若说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歌舞升平间你应该还记得吧:

这个时代的伟大

但同时,这个时代的秩序!

五代是继南北朝第二个动荡的封建社会。无数人被战火,悄悄吞噬。

人为1个都,都有都头(怎么有点水浒传的味道)

5都组编为1个营(人),营有指挥(就是官名);

5营即组编为1个军(2人),军有都指挥使或"都虞候",或直接称"军主"

10个军编为1厢(20人上下,从战斗中的左、右两翼发展而来),厢有"都指挥使",或直接称"厢主";左、右两厢编成一个战略方向的总兵力,一般大约为00人上下,由皇帝派出的节度使统帅。

有趣的是唐就是因为这个节度使而灭亡的,我想从未有人记起吧。

引用一个历史学家说的话,大意便是你从历史里面什么也学不到(历史什么都不是),但你永远无法逃避......

宋朝全盘使用上文五代的军制,历史永远无法逃避。

(5)最后的时代

后期厢的取消以及宋的“大军”政策和范仲淹的改革我们就不细说,同时少数民族政权也不做详细的解说。

元朝还是稍稍提及吧,10人为队,有队长或称"牌子头";10队组成1个"百户",10个百户组成1个千户,10个千户组成1个万户,万户为蒙古军最高编制单位。这套编制对于老朱来说影响还是较大的。这也是最后的时代......

在老朱手底下,十人为一个“小旗”,五小旗便是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的“总旗”实际只管辖50人,相当于队正。

两总旗一百户,十百户一千户,与元不同,两朝的虽都即使官职和编制,但是元往往是有名无实,明朝却有名有实。

根据刘基的"军卫法"建议,各省设都指挥使统辖驻军,以下分设卫、所。

每卫编制人,设置指挥;

卫下辖5个千户所,每所人,

设千户;千户下辖10个百户所,

每所人,设百户;百户下辖2总旗;总旗下辖5小旗。

说句实话,对于数学不好又没耐心的人来说,刘伯温的设置绝对是灾难(没说我),而这也成为明朝军事的一大特色,无数现代考生栽倒在的便是这文言文的军队设置中。而若说满清,我想少数民族的脑洞绝对是汉人无法理解的。

一、10人为1队,若干队组成"塔坦"(村落,设章京)

塔坦,这是第一个

二、4个塔坦组成1个"牛录"(以人为标准,设佐领)

牛录,是第二个

三、5个牛录组成1个"甲喇"(设参领)

甲喇,这是第三个

四、5个甲喇组成1个"固山"(即"旗",设固山额真,即旗主)

固山,这是第四个

满清的军制大概是我见过少有的没有被汉族文化影响的吧,想象一下考古人员在编辑资料时崩溃的心境,在边缘挣扎的痛苦吧。

这是中国封建最后的时代......

顺着头向下看,你看见的是一直在变的历史。

但你看的却也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吧。

最后的时代,却永远不是最后的时代。

战争永远没有最后的时代,因为人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5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