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丨艾俊川且居且读出版

《且居且读》

作者:艾俊川

ISBN:-7---1

定价:78.00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7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艾俊川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文章合集,文章包括文史考证札记、研究心得体会、藏书经历漫谈,内容涉及版本目录、藏书校勘、文字训诂、辨伪考据,既是一本文史知识的趣味读本,又是一则学习古籍版本鉴定的实用手册。

如何鉴定古籍版本?程甲本《红楼梦》为何各不相同?如何“海淘”获取“异书”?《且居且读》从真实的读书生活经验出发,在闲读中尝试解决所遇问题;同时,向读者介绍别具一格的E考据方法,分享从实践中得来的E考据经验,为文史爱好者开拓便捷可行的研究路径,可谓是一本文史考证的入门之书。

作者简介

艾俊川,哈尔滨人,定居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曾为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员,现为《金融时报》编辑,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鉴定专业委员会委员,民间古籍收藏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藏品鉴定与研究委员会委员,古籍与文史爱好者,著有《文中象外》等。

目录

古籍版本鉴定的“两条路线”1

一张纸片的版本鉴定6

中国出版史上的铜版传说和真实含义11

鉴定金属活字印本的几个方法27

程甲本《红楼梦》为何各不相同34

张冠李戴的“东观阁原本”37

世间本无“刘锡敕”41

明高氏藏书之家与《百川书志》45

房山十字寺元碑上的锦衣卫题名52

剽窃者“李时珍”,老成人“汤显祖”59

傅山致魏一鳌手札编年66

吴芝瑛书法的真笔和代笔79

对小莽苍苍斋藏札的几则E考证93

被埋没的白曾烜

谁是金德舆的老师?

雾里看花的曹雪芹“朋友圈”

浅谈E考据

古代算书中的“投”和数学解题时的“设”

希堂未能认出的两个字

释“饺子”

戏说“中发白”

“商学”一词并非郑观应首创

吴敬梓集外诗一首

钱大昕的四首集外诗

不至异国,当得异书

从欧洲回流的插增本《水浒传》残叶

弥俄礼收藏的太平天国路凭

北大五四“三人组”

油墨馀香犹在身

曹操能不能被称作“魏武王”?

疑惑难消的“三场葬礼”

后记

内文试读

不像现代图书有标准版权页,古籍大多没有明确的出版信息。对这类书,考据也难有用武之地。有些书带有出版信息,如牌记、封面、刻书序跋等,但又受到翻刻的严重干扰,而翻刻是中国古代商业出版的基本生态。历代书坊都奉行“拿来主义”,只要看到某本书畅销,毫不客气,先翻印了再说,以至于重要版本都有不止一个翻刻本,到近代又出现影印本。如果这些翻刻、翻印本没有注明自身的出版信息,则所有内容都来自原本,此时出版信息再多,又能解决什么问题?白纸黑字,在文史考证中往往是真相之本,在版本鉴定中却可能成为错误之源。——《古籍版本鉴定的“两条路线”》

夸张点说,只要拥有可资比较的本子,版本比对与玩报纸副刊上的“找不同”游戏并无本质不同。如果要鉴定的书是孤本,或一时没有他本可参,就不得不“观风望气”,根据字体、版式、纸张特征作初步判断了。此时观望的仍是版面文字图形特征,基本方法还是比对,只不过比较对象由同一种书变为同时期、同类型的其他书,参照物或为实物,或为图片,或为映记在心中的图形印象。这需要有经验积累,也是版本鉴定的难点所在,但是,在生活中有谁不能记住熟人的音容笑貌呢?版本学家观书,“吾犹人也”。——《一张纸片的版本鉴定》

考据就像侦探破案,最要紧的是寻找各种线索,然后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证据链条,最后得到真相。巧的是,《曹霑画册》中的曹霑题诗,有一句可以很贴切地移来形容考据的乐趣,那就是“秋田蔓底摘来新”。考据其实是个顺藤摸瓜的过程。虽然如此,考据的成功仍是摘到瓜,而不是摸到更多藤。运用E考据,寻找线索相对容易,但又会带来新问题:线索来得容易,难以取舍,会导致摸来摸去到处是藤,离瓜反倒远了。——《雾里看花的曹雪芹“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