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英雄故事。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存在着争议。目前学术界比较倾向于认同是施耐庵编著,后经过罗贯中的加工。
施耐庵,名耳,后更名为子安,字耐庵,元末明初人,具体生卒年不详,大约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同时代而且年纪稍长,据《兴化县续志》记载,他是罗贯中的老师。
关于施耐庵的祖籍也说法不一:一说是浙江钱塘(现在的浙江杭州)人,一说是江苏苏州人。
施耐庵年少之时颇有才名,在元至顺辛未年(年)中进士,做了两年钱塘县令,后来因为不容于当朝权贵而辞官回乡,安心著书立说。据说他曾经参加过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军,做过幕僚,未为可信。
水浒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主要作品有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以及元杂剧中的《双献头》、《李逵负荆》等。《水浒传》就是在民间传说、话本和戏曲的基础上写成的,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该书通过宋江起义这一历史故事,真实地描绘了当时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社会全貌,反映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梁山英雄的大起义,深刻地揭露了百姓与统治阶级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水浒传》全书可分前后两大部分,前70回为前半部分,写各路英雄纷纷上梁山大聚义,打官军,聚义堂排座次。
《水浒传》里的英雄走上造反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但是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如阮氏三雄的造反是由于他们不满官府的压榨,参加劫“生辰纲”的行动,上了梁山;解珍、解宝是由于受地主的掠夺起而反抗的;鲁智深曾是个军官,他好打不平,结果也被逼上山落草;武松出身贫民,为报杀兄之仇,屡遭陷害,终于造反;林冲原是东京80万禁军教头,是个有地位的人,他奉公守法,安分守己,但最终也被逼上梁山。
71回以后为后半部分,后半部分由5个小部分组成,即征辽、平田虎、平王庆、平方腊及结局。其中平面虎、平王庆两部分是后来加的,今天有的百回本征江之后紧接平方脂,没有这两部分。
后半部分中,梁山大军受朝廷招安,成为官军,南北征战,英雄们或死或伤,渐渐离散,很少有人善终。
“忠义”是梁山好汉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甚至梁山义军的武装反抗,攻城掠地,也被解释为“忠”的表现。但也就是这种“忠”的力量,最终把梁山大军引到了投降朝廷的灭亡道路。
在征讨方腊以后,将只剩下27人回朝,而宋江却仍以所谓的“忠义”自诩。所以他会把最后一杯毒酒留给李逵,将梁山事业断送得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