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寇志》为清代俞万春创作的长篇小说,书中同样描写了宋江为首的梁山泊起义,又因是续接金圣叹评本之七十回水浒传而来,所以又名《结水浒传》。明代《水浒传》之后,出现了《水浒后传》《后水浒传》《新水浒》等很多创作续书,《荡寇志》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版本。
在众多的版本中,为什么人们说《荡寇志》丧心病狂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梁山好汉行径丑陋。在《荡寇志》里,梁山好汉形象一反常态,被刻画得丑陋不堪。如宋江傲慢无礼,不懂谦让,和卢俊义争位,在石竭墓上刻意将卢俊义排名第二;宋江行为鲁莽,在阵前要么暴躁不安,要么心惊胆战,胆小怕事的鼠辈形象跃然纸上。又如,武松在《水浒传》中因打虎成名,而在《荡寇志》里武松全然没有那样的威名,而且最后力竭而死。
二是梁山好汉下场凄惨。《荡寇志》中,梁山好汉几乎无一善终,其中三十六天罡死法最为惨烈。如宋江被贾忠、贾义兄弟捉住,押赴京师凌迟处死,卢俊义、吴用、公孙胜也都被人所擒,最后凌迟处死。要知道宋江等人都是梁山决策层,其他兄弟的下场更是可想而知了。如大刀关胜傅玉飞锤打伤,回寨后病死;林冲被王进骂后,一蹶不振,最后被活活气死;霹雳火秦明因中反间计被颜树德砍死;花和尚鲁智深大闹忠义堂后,直接疯狂而死;武松与人车轮战时被活活累死……
三是被逼也不上梁山。水浒中大部分人是被逼上梁山的,《荡寇志》中某些人的做法,恰恰相反,一旦被逼,就杀梁山贼寇来“赎罪”。如八十万禁军教头陈希真和女儿陈丽卿受到高俅的迫害,逃出京城。陈希真痛恨梁山强盗,拒绝入伙,被招安后,直接协助忠臣大将张叔夜平定了梁山。陈希真犯上的罪名也得以洗刷。
以上种种都有别于《水浒传》中对梁山好汉的一贯刻画,甚至完全站到了相反的立场来看待众好汉们。人们称其为“丧心病狂”并不为过。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塑造水浒英雄呢?这要从作者俞万春说起。俞万春出身于浙江地方官吏家庭,曾经致力科举,无奈最终只中秀才。科举不成,万春随父从军,参加系列对农民起义军的系列行动,后来受到父亲嘱托,才得以成书《荡寇志》。俞万春是小地主阶级的代表,而且站到了农民起义的对立面,他创作反常态的水浒续传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对于《荡寇志》的创作过程,俞万春曾这样解释:“感兆于嘉庆之丙寅,草创于道光之丙戌,迄丁未,寒暑凡二十易,始竟其绪。”这里面有两个年号特别重要。一是嘉庆,清朝自嘉庆之后,出现了严重的内部危机,白莲教、天理教等地方起义不断;一是道光,《荡寇志》创作从道光六年()到道光二十七年(),前后算来有22年。我们知道,这二十余年恰是天平天国前夕,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胶着并存,盗贼横行,民不胜其扰,官不胜其乱。在这个背景下,俞万春看梁山好汉必好不到哪里去,于是他便在金圣叹七十回本的基础上续写了水浒传。
尽管俞万春创作《荡寇志》的主观倾向很明显,民间尤其是学界对《荡寇志》的评价一直都很有争议。有人说它思想反动,有人说它技巧相当高明,甚至有人说“抑亦可以不朽矣”。这些都构成了《荡寇志》评价中的不协调现象。当然,对于《荡寇志》,我们且不可随心轻蔑一笑,给予他应有的